近日,广州市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户外广告招牌设置管理的实施意见》,明确将通过数字化管理、设计标准升级、安全监管强化三大举措,系统性提升城市户外广告招牌的规划水平与美学价值。此举标志着广州在优化城市公共空间、推进精细化治理方面迈出重要一步,也为全国超大城市户外广告管理提供了创新样本。
一、数字化平台上线,实现全生命周期监管 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正式启用“户外广告招牌智慧监管平台”,首次将全市26个行政区域的户外广告招牌纳入统一数据库。通过三维建模、卫星定位、AI图像识别等技术,平台可实时监测招牌的尺寸、材质、安装年限及安全状况,并对违规设置、结构老化等问题自动预警。据统计,目前全市已完成超过12万块户外广告招牌的信息录入,预计2024年底实现全域覆盖。
此外,商户可通过平台在线提交招牌设置申请,审批流程由原45个工作日压缩至20个工作日。市城管局负责人表示“数字化管理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更能从源头避免‘一店多招’‘屋顶违建’等乱象,确保城市天际线整洁有序。”
二、设计规范再升级,突出岭南文化特色 新版《广州市户外广告和招牌设置规范》首次将“地域文化表达”纳入强制性标准。根据要求,历史街区、传统中轴线等区域的广告招牌需采用灰塑、砖雕、满洲窗等传统工艺元素,色彩搭配需符合《广府传统色彩图谱》;现代商务区则鼓励使用动态LED屏、裸眼3D等新技术,但需严格限制光污染和声噪干扰。
为提升设计水平,广州市联合多家高校及设计机构发布《户外招牌美学指引》,提供12类商业业态的招牌设计模板。例如,餐饮类店铺推荐使用暖色调搭配书法字体,零售类店铺建议采用模块化橱窗与灯光联动设计。越秀区某茶饮店主表示“新招牌安装后,客流量增加了约30%,不少年轻人专门来拍照打卡。”
三、安全整治常态化,建立分级分类管控制度 针对极端天气下广告招牌坠落风险,广州启动“百日攻坚”安全专项行动。根据新规,全市户外广告招牌按风险等级分为红、黄、蓝三类,其中材质老化、连接件锈蚀的“红色”招牌须在15日内拆除或加固。截至目前,全市已排查隐患招牌1.2万块,完成整改率达97%。
同时,广州建立全国首个户外广告招牌安全责任保险共保体,商户每年缴纳200-800元保费,即可获得最高50万元的第三者责任险保障。业内人士分析,这一模式通过市场化手段分散公共安全风险,减轻了政府财政压力。
四、夜间经济赋能,打造“光影文旅”新场景 在规范管理基础上,广州同步推进广告招牌的“夜间价值”开发。沿珠江两岸、北京路步行街等重点区域,允许商户在特定时段开启霓虹灯、投影灯效,并策划“招牌灯光秀”主题活动。海珠区某商业综合体通过联动30余家店铺招牌灯光,形成“星空市集”沉浸式体验区,带动夜间销售额增长45%。
广州市社科院专家指出“户外广告招牌不仅是商业载体,更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组成部分。广州通过平衡规范与创新,正在探索一条兼顾安全、美观与经济活力的治理路径。”
根据规划,2025年前广州将建成20条“户外招牌示范街”,并试点AI智能巡检系统。未来,这座千年商都的街头巷尾,或将书写更多关于城市美学与市井烟火共生共荣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