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正式发布《广州市户外广告和招牌设置管理规范(修订版)》(以下简称《规范》),对全市户外广告招牌的设置标准、安全要求及监督管理提出更为细化的要求。此次修订旨在平衡城市商业活力与公共安全,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品质,助力广州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一、新规聚焦精细化设计 明确"三区四线"管控标准 根据《规范》,广州将全市划分为重点管控区、一般控制区和特色展示区,并针对不同区域设置差异化管理标准。重点管控区(如传统中轴线、珠江景观带)要求招牌风格与历史风貌协调,禁止使用高饱和度色彩及动态光源;一般控制区在符合安全标准的前提下,允许适度创新;特色展示区(如北京路步行街、天河路商圈)鼓励结合商圈定位设计个性化招牌。同时划定建筑物轮廓线、天际线、道路红线及滨江岸线"四线"保护范围,禁止设置遮挡建筑立面的外挑式招牌。
二、强化安全技术规范 建立全生命周期监管体系 新规对广告招牌的承重结构、抗风等级、电气安全等提出强制性要求 1. 所有悬挑式招牌须通过专业机构风荷载计算,抗风等级不得低于12级 2. 全面禁用可燃材料,LED光源须具备过热保护装置 3. 高度超过24米的建筑物广告牌须配备防雷设施 4. 建立电子档案系统,要求商户每季度提交自查报告,城管部门每年开展专项安全检查。据统计,2023年全市已拆除存在安全隐患的广告招牌1.2万余块,整改率达98.6%。
三、引入"负面清单"制度 破解视觉污染难题 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光污染、视觉混乱等问题,《规范》首次明确"七严禁" - 严禁使用镜面反光材料 - 严禁动态光源闪烁频率超过4Hz - 严禁招牌面积超过墙面实体的30% - 严禁在居住建筑设置商业广告 - 严禁遮挡交通标识及消防通道 - 严禁使用外挂音响设备 - 严禁在文物保护单位控制地带设置电子屏 配套推出的"广告招牌设置指引图集"提供32种合规设计范例,涵盖餐饮、零售、文创等六大业态,商户可通过政务平台自助比对设计方案。
四、智慧监管平台上线 实现审批-监管-服务全链条覆盖 广州同步启用户外广告招牌智慧管理平台,整合三维实景地图、AI识别、物联网监测等技术 - 商户可通过平台在线申报,审批时限由15个工作日压缩至5个工作日 - 接入全市2.8万块电子屏的亮度传感器,实时监控光污染指数 - 建立包含1.6万个标准件的素材库,提供免费设计模板 - 开通市民"随手拍"举报通道,投诉处理响应时间缩短至24小时
五、多方协同推进 设置三年过渡期 为减轻商户负担,《规范》设置2024-2026年过渡期 - 现有合规招牌可继续使用至自然老化 - 不符新规但无安全隐患的,允许逐步改造 - 纳入微改造项目的商铺可申请专项补贴 - 行业协会组织设计师开展200场次公益培训 目前,越秀区文德路、荔湾区永庆坊等历史街区已完成招牌改造试点,采用灰塑、满洲窗等传统元素的新式招牌获得超90%商户认可。
六、专家解读新规体现超大城市治理新思维 城市规划领域专家表示,广州此次修订兼顾了商业需求与公共利益通过量化指标破解管理弹性过大的顽疾,运用数字技术提升监管效能,分级管控则体现了精准治理理念。下一步需重点关注城乡结合部、城中村的落地执行,避免出现管理盲区。
广州市城管部门透露,2024年将开展"一街一景"招牌提升行动,首批选定38条重点道路进行整体改造,同步推进户外广告设施设置规划修编工作,计划年内新增30处公益广告专用点位,持续优化城市视觉环境。